­

[上點課] 一談就贏 - 實例二班

Wednesday, October 10, 2018


一談就贏的實例二班,跟一般課程不同的是沒有課前作業,這堂課程目的是“實際解決生活上的問題”

流程為:閱讀案例(5分)案主報告(5分)Q&A(5分)小組討論(10分)提出回饋(10分)



而六個不同的案例,或許是醫院裡不同科別的病房之爭,是汽車大廠間的合約簽訂,是你我都會遇到的鄰居太吵,或許是如何在派系鬥爭中上位,是如何優雅離職找到好工作,又或許爭取重症兒童的照護福利。雖然不一定都是我們熟悉的內容,但這些都是困擾案主已久的問題。每個案例考驗的是參與者能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看完案例,看懂案例,搞懂關係人,聽完口頭報告後就弄清楚脈絡了解其中的利害關係,問問題並且問“對的”問題,一層一層剝絲抽繭的分析尋找癥結點,最後再提出實際的解決方法。

對於案主來說,這堂課的收穫遠遠地超出報名費吧我想。從一開始在上課前要提交的案例資料,無疑是在考驗案主:如何精準呈現問題,如何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,抽離自己的見解並客觀的陳述問題。以及能不能整理一份清楚的資料,讓大家可以馬上釐清目的,弄清脈絡,在大家看完案例的時候還要利用五分鐘口頭簡報讓大家“秒懂”,考驗著案主能不能抽離自己的情緒,並且運用邏輯思考與整理問題的功力。

回過頭來,雖然參與者要在有限的時間弄懂案例,在看六個案主的簡介時也會發現,每個人資料整理的方式也大不相同,有的案例結構清楚,有的案例資料豐富但難找到重點。下次換成自己在面對問題時,能不能自己回溯整理出一份資料,從各個角度去分析?


想當然的,一開始就是被打臉
雖然在經過思惟班的訓練,開始討論後就習慣的拿出手機來計時注意時間,但其實從一開始的閱讀案例就遇到困難:像是第一個案例明明是我熟悉的病房問題,案主寫得很詳細還畫了精美的關係圖,但剛開始搞懂關係圖及順序還是花了太長的時間,就不用說後面連看懂簽約方式都有困難的汽車問題了。在Q&A時也沒辦法立即問出建設性的問題;而A大師已經能在瞬間清楚發問者要問的問題,甚至是立即反應代案主回答,高下立見。


辨別每句話的正與負
課程再度提到3x3, 做什麼事情都要先想好對方的反應,而不是等到對方表態之後再去想下一步該怎麼做。連問問題/給建議也是一樣,你有先想過案主的反應會是接受/否定/不以為然嗎?另外,在談判時對方提proposal時也分為兩種:一種是真的提出來要你接受,一種是認為你不會接受,但還是要提。而拒絕對方也可以和顏悅色態度誠懇不說『不』來掌握主導權,「可以啊~我非常贊同你,只要....」(OS:氣不氣~是不是很難受~)。而很多時候,我們常希望開會會產生結果,但常常事情不盡如意沒有進展,而開始產生情緒。要怎樣才能避免這個狀況呢?很簡單,不要期待有任何結果,談判就不會生氣。


Pros & Cons 是要這樣用
Pros:決定不做什麼事時,要先思考做到時會有什麼優點
Cons:決定要做什麼事時,要先思考不做時會有什麼缺點

以往在做決定時,我只會列出各項的優點與缺點,並且看哪個選擇優點大於缺點來選擇。結果發現思考邏輯原來不該是這樣的。當決定要做一件事情時,不能只看到做這件事的優點,而要去思考不做時會有什麼缺點;相反的,當決定不做什麼事時,不是先看不做或有什麼缺點,而是先思考做到時會有什麼優點。



通常找不到答案是因為問錯問題
上了一早上的課,其實還在掙扎著努力跟上進度,想問問題卻又擠不出什麼問題。下午A大師看不下去講解了SCQA架構

Situation:情況
Complication:遇到了什麼障礙
Question:問題的癥結點在哪
Answer:找出答案

雖然覺得以前好像聽過類似的東西,但是能實際運用在生活上又是另一回事。像是當天在面對真實案例時只有十分鐘的時間去了解背景,其中有很多資訊是資料上沒寫的,或是案主口頭上沒說的,能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去判斷就是一大考驗。而如果沒有問對問題,討論也沒辦法找出突破點,只能停留在腦力激盪的地方,更何況後面的擬定戰術跟沙盤推演了。


小結
上過了思惟班半年,如果只是知道一些東西,但沒有時時刻刻在生活中訓練,內化盡量變成像呼吸喝水一般輕鬆,每次只會覺得自己被打臉的話,那跟沒上過課的人又有什麼差別?藉由這堂課再度體認到自己面對實例,並且找出問題的不足...感謝老師願意開班,感謝各位同學的精彩心得,也希望六位案主的問題未來能夠一步步的解決!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comments